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中國空軍對殲11很失望,究竟是怎樣的一架飛機,為何演習一直被打爆

圖片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開始裝備蘇-27戰鬥機,當時世界上只有三款重型戰鬥機(蘇-27、F-14、F-15),為了提升自己的航空工業實力,在中國空軍的支持下,沈飛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SK戰鬥機的生產線(雙座的蘇-27UBK依然需要進口),被將其命名為殲-11A戰鬥機。殲-11A於1998年12月16日完成了首飛,雖然號稱是國產戰鬥機, 但是沈飛僅僅負責組裝工作,所需的零部件都從俄羅斯進口,包括N001雷達、AL-31發動機,本質上與蘇-27SK沒有任何區別。 按照當時和俄羅斯簽署的協議,殲-11A原本打算生產200多架,並且俄羅斯會出售正在研發中的蘇-27SKM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優化了蘇-27SK的航電系統,增加了多用途作戰能力,不過當時俄羅斯的技術尚不成熟,所謂的蘇-27SKM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殲-11A戰鬥機於1999年裝備部隊,成為空軍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然而蘇-27SK與殲-11A戰鬥機的缺點很快暴露出來。 當時的蘇-27SK與殲-11A使用N001雷達,這種雷達採用倒卡倫天線設計,存在超重、耗電量大、探測精度不高、故障率偏高等問題,性能甚至不及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AWG-9雷達。此外蘇-27的數據鏈非常落後,由於配套的R-27空對空導彈缺乏主動制導能力,導致抗干擾能力也非常差, 曾在非洲的實戰中出現過20多枚R-27無一命中目標的紀錄。 僅就座艙設計、數據鏈而言,當時的蘇-27SK甚至不如JH-7“飛豹”,當時的“飛豹”戰鬥轟炸機裝備了基於553B數據總線研發而來的GJB289A數據總線,火控系統的運算速度遠高於蘇-27SK。 後來隨著殲-10A戰鬥機開始服役,蘇-27SK與殲-11A的弱點完全被暴露出來,殲-10A憑藉著雷達性能優勢,利用電子對抗手段可以壓制蘇-27SK與殲-11A,火控系統的差距讓殲11A、蘇-27SK在超視距空戰中被打爆,只有蔣佳翼這樣的王牌飛行員,能夠憑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高超的駕駛技術,成功接近殲-10A,利用蘇-27的機動性優勢取勝,重型戰鬥機面對中型戰鬥機需要規避超視距空戰,這在北約空軍那裡是根本無法理解的。 後來殲-11A與泰國皇家空軍的JAS-39戰鬥進行聯合演習,同樣在超視距空戰科目上被打爆,這證明殲-11A的航電系統已經完全落後。 殲-11B/BH有比較強嗎? 根據《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