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遼寧號被插隊?重點不在航母上!後面的油彈補給艦暴露出中國海軍最致命的缺點

圖片
901型補給艦是中國海軍目前最大的補給艦,堪稱中國航母的超級奶媽,比美國現役的「供應級」補給艦長約10米,其滿載排水量超過5萬噸,主要任務是為中國航母編隊進行各種油料乾貨液貨的補給。值得說明的是901型補給艦隻是一款綜合補給艦,從901型補給艦的煙囪上來判斷,其使用了「四台中速柴油機」,總功率在5~6萬馬力左右,航速20~22節,而美國海軍「供應級」補給艦,則使用「四台燃氣渦輪引擎」,總功率在10萬馬力左右,航速25節。 柴油引擎的優缺點(柴油機) 現時最廣泛採用的動力配置,柴油引擎的購置和運用成本低,但性能及重量均不如燃氣輪機。柴油引擎(尤其是低速型號)在運作時會產生大量低頻噪音,對船艦的聲學隱身不利,但因柴油引擎技術成熟可靠,價格便宜,故仍被大量採用。 燃氣渦輪引擎優缺點(燃氣輪機) 在高端的快速戰鬥支援艦上均採用燃氣輪機作動力,燃氣輪機相對於柴油機,具有輕巧,體積小,功率大,反應靈敏(加速迅猛),功率重量比高等優點,燃氣輪機在運作時只會產生高頻噪音(尖嘯),高頻率的聲音並不能傳送至很遠的距離,因此對船艦的聲學隱身十分有利。 901型補給艦無法擔任快速戰鬥支援艦(AOE)的角色 所謂快速戰鬥支援艦 (AOE;Auxiliary, Oiler, Explosives)是美國海軍為了配合航母戰鬥編隊的高航速以及大編隊而設計的,可以說是綜合補給艦的強化版本,排水量大幅增加,「薩克拉門托」級為53000噸,「供應」級為50000噸,最大航速25節。航速遠比一般的綜合補給艦高,而901型補給艦,因其使用柴油發電機組,故有輸出功率不足,或加大油門後,功率或轉速無法提高等問題,機組也無法維持長時間高速作工,導致無法追上航母編隊高速行進的步伐。 即便伴隨航母巡弋都略顯吃力 上述提及901型補給艦的動力系統,係採「四台中速柴油機組」,故無法像「燃氣渦輪引擎」維持長時間高速航行,而此次美軍伯克級驅逐艦混入艦群之中,「插隊」在901型補給艦之前,緊緊跟在遼寧號後方,而901型補給艦因為心臟(動力)不夠強也不夠用持久,導致無法跟上航母,被落在隊伍最後方(下圖編號3),超級奶媽若遭敵方擊毀,整個航母編隊基本上就作廢了。

中國空軍對殲11很失望,究竟是怎樣的一架飛機,為何演習一直被打爆

圖片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開始裝備蘇-27戰鬥機,當時世界上只有三款重型戰鬥機(蘇-27、F-14、F-15),為了提升自己的航空工業實力,在中國空軍的支持下,沈飛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SK戰鬥機的生產線(雙座的蘇-27UBK依然需要進口),被將其命名為殲-11A戰鬥機。殲-11A於1998年12月16日完成了首飛,雖然號稱是國產戰鬥機, 但是沈飛僅僅負責組裝工作,所需的零部件都從俄羅斯進口,包括N001雷達、AL-31發動機,本質上與蘇-27SK沒有任何區別。 按照當時和俄羅斯簽署的協議,殲-11A原本打算生產200多架,並且俄羅斯會出售正在研發中的蘇-27SKM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優化了蘇-27SK的航電系統,增加了多用途作戰能力,不過當時俄羅斯的技術尚不成熟,所謂的蘇-27SKM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殲-11A戰鬥機於1999年裝備部隊,成為空軍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然而蘇-27SK與殲-11A戰鬥機的缺點很快暴露出來。 當時的蘇-27SK與殲-11A使用N001雷達,這種雷達採用倒卡倫天線設計,存在超重、耗電量大、探測精度不高、故障率偏高等問題,性能甚至不及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AWG-9雷達。此外蘇-27的數據鏈非常落後,由於配套的R-27空對空導彈缺乏主動制導能力,導致抗干擾能力也非常差, 曾在非洲的實戰中出現過20多枚R-27無一命中目標的紀錄。 僅就座艙設計、數據鏈而言,當時的蘇-27SK甚至不如JH-7“飛豹”,當時的“飛豹”戰鬥轟炸機裝備了基於553B數據總線研發而來的GJB289A數據總線,火控系統的運算速度遠高於蘇-27SK。 後來隨著殲-10A戰鬥機開始服役,蘇-27SK與殲-11A的弱點完全被暴露出來,殲-10A憑藉著雷達性能優勢,利用電子對抗手段可以壓制蘇-27SK與殲-11A,火控系統的差距讓殲11A、蘇-27SK在超視距空戰中被打爆,只有蔣佳翼這樣的王牌飛行員,能夠憑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高超的駕駛技術,成功接近殲-10A,利用蘇-27的機動性優勢取勝,重型戰鬥機面對中型戰鬥機需要規避超視距空戰,這在北約空軍那裡是根本無法理解的。 後來殲-11A與泰國皇家空軍的JAS-39戰鬥進行聯合演習,同樣在超視距空戰科目上被打爆,這證明殲-11A的航電系統已經完全落後。 殲-11B/BH有比較強嗎? 根據《De...

NASA好奇號拍攝下來的清晰火星雲層影片

圖片
無論你在哪個星球上,物理學都是一致的。對於雲來說,它們只圍繞著某種粒子形成,通常是一粒塵埃或鹽粒,又稱為凝結核。在地球上,由於其厚重的大氣層和強大的氣流,有可能在整個大氣層中發現這些輕粒子,在所有不同的高度形成雲;然而,在火星上,這個過程非常困難,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理解他們在火星天空中經常看到的高空雲層,因為模型預測,即使火星上大量的塵埃飛揚,也很難被抬升到足以形成雲層的高度。 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觀測的結果,加上一組研究人員的團隊分析,可能已經破解了這個難題,他們認為,隕石進入火星大氣層時碎成塵埃,研究人員稱之為「流星煙」,可以提供形成高空雲所需的粒子。利用「流星煙」中的粒子形成雲並非聞所未聞,一些地球上的縷狀夜光雲,就是這樣子的機制,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現。 以前,太空船在這顆紅色星球的中高層大氣中觀測到的雲層,很難用電腦重現,但是隨著模型中流星粒子的加入,匹配度達到標準,而MAVEN的結果更加證明了這一理論,2017年,探測器在火星上層大氣中觀測到電離金屬粒子,研究人員認為這證明了進入火星天空的流星正在被加熱並分解碎裂成微小的顆粒。這在地球上是一個常見的過程,地球每天有多達100噸的流星落下,火星上的則是相對的涓涓細流,不超過3噸,但即使是比這個更小的量也包含了數十億個單獨的粒子,它們具有明顯的累積效應。 在地球上,飛越雲層並捕捉到大氣中的煙霧來發現雲的凝結核非常容易,但在火星上非常困難。就雲層的影響而言,它們(火星雲層)很薄,幾乎看不見。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凝結核仍然可以影響中層大氣,那裡的溫度在一天的過程中可以多次的達到十度以上的溫差,雲層的形成和消散是溫差的原因。 NASA好奇號拍攝下來的清晰火星雲層影片

台灣的「守護神阿帕契」是怎樣的戰鬥直升機

圖片
實戰經驗最豐富攻擊直升機 冷戰期間,為了提供地面部隊火力支援,殲滅入侵的華沙公約國裝甲部隊,美國空軍開發出A-10攻擊機,美國軍方則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先進武裝直升機」(Advanced Attack Helicopter,AAH)計畫。最後在1976年由休斯公司(後來被麥克唐納-道格拉斯收購,麥道公司又於1997年與波音公司合併)的YAH-64得標,生產攻擊火力媲美一個戰車連的AH-64阿帕契(Apache)攻擊直升機,阿帕契直升機1986年進入美國陸軍服役。 AH-64首次投入實戰為1989年入侵巴拿馬戰役,之後參與美軍各大戰役,以色列也採購AH-64投入實戰,堪稱是全球實戰最經驗豐富的攻擊直升機之一。波音公司發展出AH-64D長弓阿帕契Block III版本,2012年10月改名為AH-64E「守護者阿帕契」(Guardian Apache),並於2011年11月交付美軍。 AH-64E配備的現代化目獲與瞄準系統/飛行員夜視系統(MTADS/PNVS)也獲得升級,可有效整合紅外線與雷射瞄準系統,增強紅外線成像效果,也簡化目標瞄準與指定程序,加速偵搜與接戰效能。AH-64E配備的「長弓」射控雷達(FCR)也獲得升級,有效偵測距離增加1倍,強化追蹤海上船隻動態,擴大其作戰範圍與能力。 自2011年11月起陸續出廠,在開發過程中原名AH-64D Block III,在2012年底時波音重新賦予新機種AH-64E的機種編號以便與Block II的AH-64D作出區隔,是AH-64家族最新型的量產機種。2013年時,開發小組更進一步賦予AH-64E「守護神阿帕契」(Apache Guardian)的暱稱,以與AH-64D「長弓阿帕契」的暱稱相呼應。 AH-64E是Apache的最新版本,它設計並配備了開放系統架構,其中包括最新的通信,導航,傳感器和武器系統。它具有改進的現代化目標獲取指定係統,該系統可提供白天,夜晚和全天候目標信息以及夜視導航功能。除了對地面和空中目標進行分類之外,火控雷達也已更新,可以在海上環境中運行。 台灣是AH-64E第一個外銷客戶 中華民國陸軍於2008年採購30架AH-64E,總金額593億餘元,成為該機型第一個海外客戶。首架AH-64E訓練機於2012年在美國交機,首批6架阿帕契直升機在2...

日本新一代火箭H3首次公開在世人面前

圖片
日本新一代火箭H3首次公開在世人面前 「共同社」17日報導,首枚日本新一代火箭H3,在日本南部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場完成火箭直立安放作業,這也是該型火箭外觀首次公開在世人面前。 雖然種子島天氣不佳,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仍依計畫進行歷時約45分鐘的火箭直立安放作業,完成後隨即展開模擬發射測試,期間依實際發射程序(除了實際點火與升空外)進行倒數計時,讓地面人員能藉此驗證H3火箭在直立狀態下的燃料裝填與系統穩定度。 推力更強大?成本僅前代一半 H3火箭全長63公尺,直徑5.2公尺,採兩節式火箭設計,較前代H2A具備更強大推力,最大酬載量達H2A的1.3倍,但發射成本則因火箭結構簡化與發射準備作業效率提升,只有H2A的一半。H3製造商三菱重工也期待能藉此擺脫日本太空發射過於昂貴惡名,爭取全球衛星發射市場。 日本原定2020年進行H3首次發射,將JAXA的新一代地球觀測衛星ALOS-3送上軌道,但因火箭主引擎LE-9的零組件發生問題,延至今年4月1日之後發射。 日本新一代火箭H3向媒體公開主引擎燃燒試驗

「貝爾360不屈者式」美陸軍下一代攻擊偵察直升機

圖片
美國陸軍推動中的「未來攻擊偵察機計畫」(FARA),2020年已選定貝爾公司(Bell Textron)的「貝爾360型」,作為計畫下一階段的主力機種。 該計畫目的,在於未來能取代美國陸軍現役的AH-64型直升機,以及已除役的OH-58D型奇歐瓦戰士式戰搜直升機。美國陸軍希望「未來攻擊偵察機計畫」的最後能夠在2028年開始形成戰力。 「貝爾360不屈者式」 由貝爾公司研發的貝爾360型不屈者式(Invictus),採用較傳統的直升機構型,可望為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提升致命性、生存性,同時延伸任務航程。針對美國陸軍的「未來攻擊偵察機計畫」,「貝爾360型」目標,在於提供戰場上的警衛、狀況覺知能力,成為可負擔、致命、持續的解決方案;不過目前還沒有原型機出廠。 貝爾公司於2019年4月獲得原型機設計合約,研發新型垂直起飛飛機,必須具備先進性能,足以在多領域戰爭中,面對各種不對稱威脅;同年10月,貝爾公司在美國陸軍協會(AUSA)年會上,首度公開「貝爾360型」全尺寸模型,以該公司研發中的貝爾525型直升機系統為基礎,具備成熟的匿蹤及優異的直線飛行性能,配備模組化武器系統;機上的數位線傳飛控系統,可提升飛行靈活度,適合在城鎮或郊野地區執行攻擊、偵察任務。 雷達反射截面積低 減少熱跡訊 機體外形流線的「貝爾360型」,特別盡量減少外部突出部分,並搭配伸縮式起落架,配備強有力的主旋翼、共升(lift-sharing)機翼,以及7葉片風扇式尾旋翼(Fenestron)。座艙採縱列階梯式雙座設計,機組員包括飛行員和武器官2名,武器官在前、飛行員在後,均擁有良好的艙外視野。 「貝爾360型」的動力系統,裝在機頂兩側,主要為1具通用電氣公司(GE)在「改良渦輪發動機計畫」研發中的XT901型渦輪軸發動機,具3000匹馬力;發動機的進氣口及位於右側的排氣口,都經過特別安排,進一步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熱跡訊。另外1具普惠加拿大公司的PW204D1型發動機,則作為支援動力單元(SPU),除了能當作地面維修、機上系統檢查時的輔助動力來源,更可提供額外的加速動力,有效增加巡航速率、俯衝速率和懸翔酬載等。 4葉片式主旋翼的旋翼軸短,槳轂靠近機體頂部,擁有高翼動(Flapping)能力,可滿足高速飛行需求。估計「貝爾360型」的最大巡航速率約333.4公里/...

為什麼地球會有磁場

圖片
在112年前的今天,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探明地球有磁極。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地球會有磁場! 磁場的存在是地球的重要屬性之一。早在17世紀初,人們就已經知道地球上存在著巨大的磁場。人們也很早就開始利用磁場,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就是一例。 對於地球磁場的產生,古時曾流傳著它來自北極星的神話。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磁場的觀測不斷增多,對地球結構的研究不斷深入,先後出現了許多學說,試圖解釋地球磁場的產生,但並沒有一個定論。有人認為地球內部有一個巨大永磁體並導致地球磁場產生;有人認為地球內部有巨大的電流而導致強大電磁場形成;還有人認為,是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所產生的熱量造成地球內部溫差從而產生了電流並形成磁場;除此之外,關於地球磁場的學說還有旋磁效應、霍爾效應、電磁感應等。但以上這些假說,沒有一種能夠充分解釋地球磁場的存在。 20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發電機學說”,到目前為止,可以大致解釋地球磁場各種已知的特點,在觀察、實驗和理論研究中都取得了較多的證據,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這也是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地球磁場學說。發電機學說認為,地球內部的導電液體在流動時產生穩恆的電流,這種電流的作用形成了地球磁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球物理學家用計算和模擬的方法證明,當地球內核轉得比液態外核快,那麼經過幾千年就可形成相對穩定的磁場,而在一定時期之後,其極性又可以反轉。不過,地球內部結構複雜,影響地球磁場的因素又很多,因此這個假說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觀測和實驗研究。並且,這個假說存在兩個難題:一是磁流體“發電機”的能量從哪兒來;其次,這個假說需要有一個初始的磁場,而初始磁場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些成為了懸而未決的地球物理學重大難題。 【科普:地球磁場是怎麼來的?】科學家們花了400年時間尋求答案,然後發現地球居然是個大型發電機。